2023年诺贝尔奖揭晓时,很多人意外地发现,这几位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低息配资开户,在生活中其实非常“接地气”。他们不像高高在上的科学家,反而更像我们身边的普通人:有人因为担心简历空白而去打零工,有人在互联网上几乎查无此人,还有人差点走上美术道路,成了“非主流”学者。
正是他们这样的经历,再加上实验室里那些默默付出的小鼠,共同铺就了通往科学顶峰的真实道路。这也让我们看到,伟大的科学成就并非来自遥不可及的天赋,而往往始于最简单执着的坚持,和最真实的生活。
坂口志文:一个“职场焦虑者”的逆袭
在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的履历中,有一段很多职场人都能理解的经历。他年轻时,研究事业曾有一段空白。
为了不让简历显得难看,他做了一个有点意外的决定:去医院输血部做了一份临时工。这份工作和他的核心研究关系不大,主要就是为了填补那段空白,缓解自己的职场焦虑。
展开剩余86%然而,命运有时就是这么奇妙,一些看似不经意的选择,往往会在未来产生影响。正是那段在医院输血部的经历,让他对血液和免疫系统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理解。
这种来自实践的洞察,很可能为他后来提出颠覆性的理论提供了帮助。
坂口志文的科研道路一开始并不顺利,当他首次提出“调节性T细胞”的假说时,引来了整个免疫学界的怀疑。这个假说的核心是:我们的免疫系统里有一支特殊的“维和部队”,它们不攻击外来病原,而是专门负责维持内部稳定,防止免疫系统误伤我们自己的身体组织。
这个想法在当时看来非常另类,主流观点认为所有T细胞都应该是攻击病原体的战士,怎么可能存在专门负责“劝和”的细胞呢?免疫学界的权威查尔斯·谢奇对此深表怀疑,甚至利用自己担任期刊主编的身份,直接拒登坂口的相关论文。
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,坂口的研究一直被主流学界所忽视。他就像一个孤独的布道者,在无人的荒野中坚持着自己的理念。
转机来得颇具戏剧性:谢奇为了彻底反驳他,派了自己实验室的一位博士后去重复他的实验,想证明他是错的。然而结果出人意料,这位博士后成功复现了坂口的发现,证实了“调节性T细胞”确实存在。
面对确凿的证据,谢奇公开修正了自己的观点,坦然承认错误,并迅速转向支持坂口的理论。这支曾被长期忽视的免疫“维和部队”,也终于得到了学术界的正式承认。
有趣的是,这位严谨的科学家年轻时却是个文艺青年。他曾梦想当一名画家,初中时光几乎都泡在美术社。
可以想象,他大概也听过长辈们“画画不能当饭吃”的劝诫。幸运的是,他最终将那份艺术训练所培养的观察力与创造力,带入到了同样需要想象力的科学世界中。
功勋小鼠与“吃货”奖:科学背后的无名英雄
坂口志文的实验室里陈列着一只他母亲制作的陶瓷小白鼠,这既是一份亲情纪念,也提醒着人们铭记为科学献身的实验动物。
今年的诺贝尔奖成果离不开小鼠实验的支撑。超过80%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背后都有动物实验的贡献,其中小鼠是使用最多的物种。全球每年有超过1.2亿只小鼠为人类健康研究付出生命。
调节性T细胞的发现为自身免疫疾病、癌症治疗等领域带来突破,还意外地帮助解决了食物过敏问题。正因如此,坂口除了获得诺奖,还荣获了纪念方便面发明人的“安藤百福奖”。
这一看似奇特的组合,恰恰体现了科学服务生活的本质。
低调的“拼图人”:拉姆斯德尔与布伦科
如果说坂口志文的故事像一场逆袭,那么另外两位获奖者——美国的德鲁·韦斯曼和卡塔琳·卡里科,则更像是默默耕耘的典范。
韦斯曼在学术界以外几乎是个“隐形人”,他一段发表于2017年、内容已属诺奖级别的演讲视频,在网络上放了八年,只收到过一条评论,写着“讲得真棒”。他似乎完全不在乎外界的关注,只是潜心于自己的研究。
但他却有一种“带旺”同事的特质:2018年,他所在研究所的所长获得了诺奖;今年,他的前同事卡塔琳也与他一同获奖。
如今,拉姆斯德尔所在的研究所也很有故事。它坐落在旧金山,窗外就是著名的金门大桥,隔壁是拍摄过《星球大战》的卢卡斯影业。
研究所的资助者是Facebook的前总裁、亿万富翁肖恩·帕克。他自己深受花生过敏和哮喘的困扰,因此投入了2.5亿美元支持免疫学研究,甚至因为对科学理解很深,被人称赞“可以直接去读博士了”。
而另一位获奖者玛丽·布伦科则更为低调,在诺奖公布之初,她甚至连维基百科词条都没有。至今,关于她的公开资料也非常少。
但正是这两位不太引人注目的科学家,完成了这项拼图中最关键的一块。他们共同发现了一个名为“FOXP3”的基因,他们观察到,在一个特殊的患病小鼠品系中,一旦这个基因发生突变,小鼠的免疫系统就会失控,开始疯狂攻击自身的器官,导致严重的自身免疫疾病。
这个发现,为坂口志文的理论提供了决定性的证据。坂口后续的研究进一步证实,FOXP3基因正是调节性T细胞的“指挥中心”。
一旦它失灵,整个“维和部队”就会陷入瘫痪。
至此,三位科学家的研究终于完美交汇。他们像完成了一场跨越多年的学术接力:坂口志文发现了“现象”,拉姆斯德尔和布伦科则找到了背后的“控制开关”。
这条完整的证据链,终于解开了免疫系统为何能识别“自己人”而不误伤的核心谜题。
从担心简历空白的普通研究者,到被主流科学界排斥的“异类”,再到长期默默无闻的“隐形学者”。这三位获奖者用各自的经历证明:科学的殿堂并非由天才独自建造,而是由一群耐得住寂寞的普通人,用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在寂静中的积累,一砖一瓦搭建而成。
所以低息配资开户,当我们再次谈论诺贝尔奖时,除了仰望那些闪亮的成果,或许更该记住这些真实而平凡的坚持。为他们的执着鼓掌,也向那些在实验室中默默奉献的小生命,道一声真诚的感谢。
发布于:贵州省红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